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2:21    次浏览
“我曾经由于头晕去找一位著名三甲医院的心血管教授看病,在教授助理帮我量完血压,三言两语问了一下我的家族病史后,便武断地给我诊断为高血压,并开了两千多元降血压药,其中包括一种必须24小时间隔吃一粒的扩心脏血管的贵重西药,此外没有其他沟通,没有用药医嘱。在12小时之内连续服药之后,当天我发生了严重的心血管症状,生命体征危险,被紧急送医院抢救治疗,一天以后病情才逐步稳定下来。后来我通过其他检查确认,才知道其实是颈椎病引起的短期继发性高血压。假如医生当时能多点时间与我沟通,多听听我的病情陈述,开药以后同时交代一下用药医嘱,我想,这种不必要的伤害完全不会发生……”“三分钟快餐式看病”,病友的共同敌人在贝多团队的就医经验分享和市场调研中,我们发现,门诊沟通不够其实是个普遍性问题,几乎每个人都不止一次经历过类似的“三分钟快餐式看病”并深受其害——误诊、漏诊、错诊,乱检查、乱开药、乱治疗,医患矛盾、门诊纠纷、医闹事件……究其原因,“三分钟快餐式看病”都是“元凶”!可另一方面,三分钟快餐式门诊成因很复杂,医疗资源分配不均、医生资源紧缺、医生超负荷、“医”“药”定价不合理等等均是幕后推手,这让医生在门诊看病时不得不快速“流水式作业”、多开药、多检查。说到底,医生既是“三分钟快餐式看病”的责任方,同时也是受害者,是医患沟通不畅、医患矛盾、医闹的受害者。发现这种积重难返的普遍性危机,我们深受震动。我们大都是70后、80后,很多都是独生子女,也是家庭健康照顾者。一方面,我们正承担着工作与事业压力,时间紧张,同时,我们又必须承担起上要照顾父母养老看病,下要照顾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责任,“三分钟快餐式看病”确实使我们深感痛心、揪心!很明显,当前的医患沟通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。如果能解决医患之间的沟通障碍,必定会大大改善就医体验。正值移动医疗方兴未艾,我们为何不能开发出一款APP软件,着力解决医患沟通问题,让人们摆脱“三分钟快餐式看病”带来的危害呢?对于慢病家庭照顾,已经有些成功的大数据商业化运作,虚拟的心血管远程监控中心,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,会将穿戴式的设备中心血管监测系统的数据,传输到远程的虚拟中心中,中心设有专职人员,24小时监控,一旦发现某些数据出现异动,会与急诊科联动,即时抢救病人。目前国外已经实现这种商业化运作,贝多将原因作为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